在钟表面盘上使用汉字是一种微妙又带有风险的做法。过去我们偶尔会在一些针对汉文化市场(包括日本)发行的限定款式中看到汉字面盘,不过因为这些表款知道的人不多,就算看了有什么想法也不容易引起讨论,直到近几年忽然密集地出现了好几款采用农历的万年历表以后才终于让汉字面盘有了足够受公评的例子。

这里我必须很坦白地说,历来许多的汉字面盘在美感上都差强人意;姑且不论像沛纳海的福字面那种将汉字当成类似logo来使用的情形,当这些表款认真地要用汉字来表示时标或是其他更繁复的资讯时,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看在我们眼中往往有一种怪异的感觉。我不愿意贸然说「汉字就是不适合钟表面盘」这么决绝的话,事实上我也认为问题没那么简单,相对地那些我们觉得怪的地方大部分都只要换个字型就有可能大幅缓解。

表厂在设计这些面盘时的基本逻辑应该就是单纯地将英数字置换成汉字,然而设计师这里似乎未能掌握汉字字型的笔画在美学乃至于文化上的内涵,导致成品的面盘尽管视认无虞但完成度却稍嫌不足,偶尔甚至有种新细明体Word档的廉价感。

中英文字型该如何对应互换是一门专业,这里我不敢贸然献曝,网络上就找得到相当精辟的见解。同样地,表厂在设计这些面盘时也应该要委托真正理解汉字字型设计以及中英文之间关系的设计师操刀,至少是提供咨询,才有可能弥平这种文化挪用时的落差。
到此为止我们讲的都还是字型本身,如果带入钟表设计特有的方法以后又会产生种种变化。西文时标有分罗马数字或阿拉伯数字,中文在这里也可以选择大写(壹、贰、参)、小写(一、二、三)甚或是十二地支,不同用字的笔画繁简、整体轮廓放在面盘上都有不同的效果;另一方面时标在设计时会运用各种变形、图像化或是排列方向的手法,类似的手法如果套用在汉字上或许可以让它们更加适应钟表面盘的传统布局,比如说小写数字的笔画逻辑其实跟罗马数字颇有雷同之处,如果我们参考罗马字面盘常用的配置,将小写数字拉长了做放射状排列就颇有罗马字面盘的神韵,凡此都是汉字面盘在钟表设计上鲜少被开发的可能性。

透过官方释出的图面或是作者本人现身说法,我们知道一间正经的表厂花费在面盘设计上的心力远比成品看起来要浩大得多,以上提到的这些作法对他们来说绝对不算过分,变化存乎一心而已,所差者唯有主事者的sense和执行力。不过话说到这里,诸如此类的感想我想瑞士总厂那边恐怕真的无法体会,就像现在我们看到中东版的手表面盘也只是单纯觉得「看不懂」而已,不太会有什么美感上的心得,也许去问中东国家的人他们对此也有另一番美丑判断呢。
评论